索 引 号 | 11321084014427443M-2021-001 | 体裁分类 | 其他 |
主题分类 | 高邮市科技局 | 组配分类 | 规划计划 |
发布机构 | 高邮市科技局 | 生成日期 | 2020-11-27 |
名 称 | 2020年及“十三五” 工作总结、谋划2021年及“十四五”工作 | 公开日期 | 2020-12-30 |
文 号 | 关 键 字 | ||
内容概述 | |||
文件下载 |
一、2020年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1.强化科技企业培育,构建创新发展新动能
紧盯核心指标。今年年初,高邮市科技局组建了4个科技服务团(由各局领导和分管科室联合科技镇长团老师组成服务小分队),分别挂联3-4个乡镇园区,提供“店小二”式跟踪服务,确保各项指标高质量推进。1-9月,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为45.0%,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数占比90.31%,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2.6%。
牢抓高企培育。切实把高企培育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坚持高企数量扩张与质量提升并举。聚力打造“小升高、高壮大”的梯次培育机制,建立高企预申报制度,加强走访企业,深入挖掘摸底,及时掌握企业发展情况,前置培育服务,营造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优质土壤。截至目前,截至目前,共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2家;获批省高企入库培育企业88家,列扬州市第三位;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209家。
2.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研发创新力
加强各级科技项目建设。聚焦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健康、汽车及零配件四个新兴产业领域,聚力实施一批有爆发力和引领力的省市级科技项目。今年共组织申报省级科技项目28 项,扬州市级科技项目40多项。截至目前,共获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9项,扬州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3项,列扬州市前列。
推进企业研发平台建设。今年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扬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获批省科技副总94个,列江苏省县市区第一。根据省科技厅要求,对已建的7家省级院士工作站进行确认调查。帮助江苏尚今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与乌克兰工程院院士杨为佑共建扬州院士工作站。
3.优化科技创新服务,营造创新创业生态圈
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深入乡镇园区,走访调研企业融资需求,达成授信7800万元,实现16家企业投放6100万元;帮助21家企业获得“苏科贷”项目资金贷款5260万元;为15家企业推荐高邮市中小企业风险补偿资金池项目,并获融资4400万元。截止目前,我市技术合同成交备案金额9.72万元,全市科技服务业收入 16.53亿元。承煦电气获批省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入库企业。
线上线下服务不断提档。全力打造“科技服务团”这一服务品牌,走访服务已覆盖全市13个乡镇园区,累计走访企业100多家,收集科技人才金融需求90多项,已解决近50项。组织9期科技讲堂,培训人数700多人次。用好“智汇高邮人才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今年通过平台收录专家人才信息32条,发布高校研究成果53项,线上进行成果与需求对接76次,初步达成合作意向20个。
4.深入推进协同创新,集聚创新资源加速度。
持续推进“聚才创新”。进一步强化“院团会”协同创新机制,坚持“双招双引”,努力谋求科技招商实效。截至目前,累计组织100多家企业拜访了30多家高校院所,达成意向合作90份;累计邀请20多家高校院所专家教授来邮洽谈合作,拜访对接科技产业项目30多项。牵头协调推进列省重大项目“中汽研新能源汽车研发测试基地”项目建设;推动厦门大学与高新区共建科技园、西安交通大学与城南新区共建技术转移分中心。充分利用人才背后资源,以人才引人才,成功举办第二届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大赛。
加强科创载体建设。将“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科技产业综合体”打造成为产业研发新平台、科技产业新空间、产业转型新动能、人才集聚新社区,创新发展新引擎。我市投入使用的科技产业综合体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覆盖率达 90%。截至目前,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A类1家,B类2家;新认定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众创空间3家;综合体、孵化器新增入驻企业54个。
二、“十三五”时期重点工作成效
1.创新环境加快优化。强化国家、省、扬州市各类创新政策落地见效,发挥政策“叠加效应”。2017年,制定印发《高邮市关于加快建设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城市的政策措施》(高邮12条)及《实施细则》,2019年出台《高邮市推进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补充修订本级人才、科技政策,以更大力度、更优政策大力推进企业创新转型发展。
2.创新资源加快集聚。深入实施“聚才创新”工程,市四套班子全体领导齐上阵,相关部门和乡镇园区带领企业联合组团拜访大院大所,“十三五”期间,累计拜访大院大所超过200家,与80家大院大所建立合作关系,达成合作协议358项,建成校企联盟199家,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320名,获批省科技副总209个;引进武汉理工大学在邮设立研究院,引进济南大学、同济大学等12家大院大所在邮设立创新平台。
3.创新主体加快培育。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集约高效、内生增长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建立,企业主体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截至目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3.6%,“十三五”期间,累计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3家,总数达256家,培育特种电缆、智慧照明、智能健康装备3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规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94.6%,省级“三站三中心”创新平台总数达196家。
4.创新效能加快显现。加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十三五”期间,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近50项、8个产业化项目获批省成果转化项目,24个产业化项目获扬州市成果转化项目。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加快引进天使投资、创投、风投、股权投资等产业投资基金,每年帮助企业科技融资近1.5亿元以上,累计争取上级科技资金超过3亿元。
5.体制机制加快完善。建立“院团会”(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镇长团+高层次人才协会)联动工作机制,做响“院团会”服务品牌。2017年9月25日,江苏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郭文奇专程来高邮产业技术研究院专题调研,对“院团会”联动创新机制给与充分肯定,并三次在全省重要的会议上予以宣传推广;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扬州市委等领导多次来产业技术研究院调研指导。建设“智汇高邮——人才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线上线下服务新模式。
6.创新板块加快建设。扬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三年的建设,以总分第一通过第七批次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验收。积极推进高邮高新区“一区多园”建设,与武汉理工大学、厦门大学、济南大学、同济大学、中科院过程所等高校院所开展合作,以武汉理工大学为先导,打造高邮大学科技园。引进清华启迪落户城南新区,围绕“启迪·高邮超智能产城示范基地”打造集孵化器、科创产业园的智汇科技综合体。中汽中心(高邮)汽车科创园获批扬州科技产业综合体,现正按省部级标准高起点建设重点实验室。
7.创新载体加快提升。截至目前,全市科技综合体总面积达47.76万平方米,累计建成国家级孵化器1家,省级孵化器3家,扬州市科技产业综合体4家,国家、省级众创空间6家,孵化器在孵企业230家,综合体入驻企业552家。今年,大连理工高邮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高邮健康产业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高邮研究院3个联创载体形成专业、特色化运营格局,新兴科技型产业和高层次人才迅速有效在创新平台集聚。
三、当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成果转化有待提升,市外技术转让转化效果不明显,这些年高邮努力与市外多所高校建立起技术转让机制和技术转让平台,虽有收获,但效果还有待提高;二是关键技术突破较少,高邮现有产业基础保持高企高速增长难度较大,企业创新活力未充分涌流。且我市很多企业处在产业链中低端,核心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核心技术突破少,原始创新能力较为缺乏;三是高端人才不够集聚。尽管这些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才引进工作的加强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才进入我市,但高级研发、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才仍相对不足;四是创新发展不够均衡,主要是由于乡镇本身企业资源的差距,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创新资源、科技项目等集中在四大园区和少数大型企业。
四、“十四五”时期工作目标计划和重点工作
“十四五”期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实施“一条主线、两个抓手、三大行动”创新战略(以“新兴科创名城”建设为主线,以“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为抓手,实施“千企升级、百校合作、十大载体提升”三大行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为促进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城市做出新贡献。
1.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建设和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开放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加快推进扬州国家农业科技园、高邮高新区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地方研究院和技术转移分中心创新资源集聚作用。
2.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科技投入稳步增长,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65%,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45%,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300家以上,省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总数达190家。
3.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凸显。加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十四五”期间,每年组织实施产业前瞻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5项以上、产学研合作项目50项以上,柔性引进高端人才80名以上。
4.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在技术研发、技术转移、科技金融、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等五个方面形成服务平台体系,到2025年,全市科技产业综合体中省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覆盖率70%以上。
“十四五”期间重点工作事项:实施“千百十”行动,推动高新区去“筹”转正、打造大学科技园,推动国家农科园区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推动中汽中心(高邮)汽车科创园按省部级标准建设重点实验室。
五、2021年工作计划
我们将继续秉承“集聚资源、集成支持、集中服务”的理念,大力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行动,着力深挖科技资源潜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1.创新主体能力再提升。一是加大研发投入。充分发挥科技服务团作用,上下联动,全面推进。既关注规上工业企业有研入活动的面,又关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质,力争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2.5%以上。二是壮大高企规模。推动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入库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全链条,强化分类施策和精准支持,打造一批创新发展的标杆企业。三是加快研发机构建设。鼓励企业主动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借助外力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切实提升创新能力,积极申报省市级企业研发平台。四是加快科技金融发展力度。加大“苏科贷”项目实施力度,努力搭建由科技金融、科技服务业、项目合作、技术合同、综合服务和培训等组成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公共服务模式。
2.创新资源集聚再发力。一是常态化开展产学研合作。深化“聚才创新”工程“三拜访”活动,将与我市产业契合度高、有合作基础的高校院所从85家逐步拓展至100家。同时,巩固现有拜访对接成效,进一步嫁接、催生新的合作,引进转化科技成果20项以上。二是进一步深化院团会联动。对接好新一批科技镇长团,明确分工,做好对接与服务,联动服务企业,为企业、高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合作牵线搭桥、有效嫁接。三是通过各项活动聚才引才。举办第三届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吸引高端人才和项目落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才、科技政策宣传、成果推介、项目路演、业务讲座等活动15场次以上。四是持续强化高端智力招引。坚持“高精尖缺”导向,突出产业需求,推进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对接。创新项目与人才引进一体化运行模式,鼓励实施“人才+技术(项目)+资金”,力争形成“引进一个人才、集聚一个团队、培育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链式效应。
3.创新载体建设再攀高。一是创新主阵地提质增效。紧紧抓住中汽研新能源汽车研发测试基地项目列入省重大项目的契机以及清华启迪项目和高新区厦门大学高邮科技园,用足用好背后资源,推进创新企业集聚、加快新业态培育发展。二是科创载体质态持续提升。进一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科学统筹创新载体建设,加快打造一批叫得响、过得硬的科技创新示范平台。加强高校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管理,严格进行绩效考评。2021年,综合体、孵化器新增入驻企业100家以上。三是线上服务平台持续发力。不断完善智汇高邮平台运营与维护,借助已建成的“智汇高邮-科技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人才、科技成果同企业技术需求的精准化对接,打造“互联网+科技服务”升级版。四是加强人才科技队伍建设。进一步整合各类资源,帮助基层配强力量,发挥教育培训和考核激励作用,不断提升基层人才科技工作者的政策水平和服务能力。同时,组织开展企业科技人员培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